曹操如果不坑杀袁绍七万降卒而是分给帐下诸将,能够短期内统一河北吗?

2022-06-18综合159

看到这类有具体数字的历史问题,是我最头痛的事,不知道如何来回答。因为这个数字本身就是个谜,谜一样的问题,如何说得清。

最近我在写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战》,查阅了一些史料,对这个问题始终有些困惑,也找不到个最终的答案。就题主这个问题,说说我的看法吧。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准备南下进攻许都。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带领大军进驻黎阳,首先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率领数万骑步兵渡过黄河进攻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开战。曹操采纳荀攸声东击西之计,率轻骑迅速出击,关羽斩杀颜良,击溃袁军,解救了白马之围。

那么,曹操这次除了斩杀颜良,到底杀死了袁军多少呢?这是一个谜一样的数字。

接下来,曹操迁徙白马百姓沿着黄河向西撤退,在南阪遇到文丑、刘备率领的五六千骑兵及数不尽步兵追击,曹操又是采纳荀攸之计,以不足六百的骑兵斩杀文丑,击溃了袁军。这次曹操又杀死了多少袁军呢?五六千骑兵,那可是袁绍战马万匹的一半哦。

官渡对峙,双方相互攻伐近半年,互有伤亡,这个是无疑的。

袁绍派遣韩荀分兵偷袭曹操西道,企图奇兵攻占许都,在鸡洛山被曹仁击破。曹仁又击杀袁军多少呢?

汝南刘辟反叛投靠袁绍,袁绍派遣刘备带兵援助,被曹仁击破。曹仁又斩杀袁军多少呢?

《三国志》记载,曹操不足万人,伤者十之二三。就算曹操真的只有两万人与袁绍开战,曹操已经死亡了一万兵士以上,曹操军士单兵作战能力远在袁绍军士之上,那么袁绍的兵力损失,应该更多。裴松之作注,就这一点提出怀疑,说曹操不止这点兵力,不是没有道理。

如果陈寿所言为实,那么曹操带走五千精骑偷袭袁绍乌巢粮仓,曹操大营就剩下二三千兵力和二三千伤兵,能否顶得住袁绍大军的进攻呢?高览、张郃还真就是不出力啦,难怪郭图向袁绍进谗言。

袁绍派遣淳于琼带领一万人押运粮草,后来还派遣蒋奇带兵增援。但最后资料说,曹操偷袭乌巢成功,尽烧袁绍粮草,斩杀淳于琼等千余人。那么,淳于琼其他的人马干嘛去了?是逃跑了吗?又跑去哪里了哪?如果是投降,曹操顾得上坑杀吗?大营正吃紧哪。

高览、张郃投降了曹操,他的部下是不是也投降了哪?

刘备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离开袁绍,再次回到汝南,到底带走了袁绍多少兵力呢?

袁绍败退黎阳,集聚了溃散的兵力数万,到底是几万呢?

官渡之战袁军溃败,有没有直接逃回邺城去的哪?或者投靠青州、汝南等地方诸侯哪?

所有这些都是模糊数字,之所以说曹操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多人,有说法是八万。就是估计袁军逃回的有两万人左右。因为官渡之战是击溃了袁绍,并不是全歼袁军。有一部分袁军逃回是很正常的事。

袁绍出兵十万这个是明确、具体的,逃回来多少,袁绍就没心思去具体统计啦,就是个大概的数据。除去逃回来的,就全部是曹操斩杀和坑杀的。

究竟坑杀了多少,没有确切数字,但绝对不会是七万人。

就算打个对折,也在三四万左右。

曹操出兵就两万人,到了最后,自己还吃不上饭了,拿什么来养活袁绍这些降卒?

有资料说,袁绍这些降卒是诈降,曹操发觉后全部坑杀。

曹操想杀他们,总要找个借口。再说,袁绍的这些降卒,看到乌巢粮仓没了,就想到曹操这里混几天饭吃,曹操没有粮食给他们,他们也不干啊?

因此,我的结论是,并没有七万降卒让曹操坑杀,但曹操肯定也坑杀了不少,唯一的原因就是没有粮食养活他们。曹操自己的子弟兵都吃不饱,哪里还顾得上这些降卒?

如果曹操留下这些降卒,分配给部将,不用袁绍再策反,如果吃不饱饭,他们自己就把曹操给灭了。不要说短时间内统一河北,就连许都都恐怕守不住了。

再说,按照汉代军队五部二曲编制,一般是一个将军所统领的部属就是五部,每部辖二曲,每曲五百人。一个将军统领自己部属五千人。像高览、张郃自己的部属大约也就是这些人。经常看到演义说某某将军带领本部人马,大约就是这个概念。

官渡之战,击溃了袁绍,但曹操的精锐部队也损失很大,也需要得到补充。从袁军挑选一些精锐,补充兵力也是可能的事。

这些都是未知的数字,无法从史料中得到准确的答案,就靠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

相关文章

陈建斌版的曹操和于和伟版的曹操你喜欢哪一个,你认为谁演的更接近史实?

陈建斌的在新三国里的曹操说话中气十足,浑厚而富有感染力,像一个奸雄!并且很平易近人,很随和,显得很容易拉拢下属。 比如看见许攸来降立马跑出去鞋都没穿,再比如有次和司马懿聊天时边撒尿边聊天。但是在严厉的时候决不手软。 相比之,于和伟在《军师联盟》里这个恩威并施,玩弄人心于股掌之间的曹操,无论是对曹丕曹...

新三国演义对历史还原度高吗?

新三国拍之前高希希就说是为曹操正名的,所以这部电视剧对演义的还原度不是太高。桃园三结义都没有曹操撒泡尿的镜头给的时间长。当然前期还是对三国演义有不小的还原,但是后期就无语了。诸葛亮一死,后面几十年的时间他几集就给拍完。司马死后就结束。后面郭淮,姜维,邓艾,终会都没出场。至于羊祜,杜预,陆抗这些人估计...

曹操当年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你理解多少?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认为曹操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他终生的目标理想是建立一个他心目中的新的政治秩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统一全国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活下来。在曹操的一生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提现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可以说不择手段。但曹操这句“宁教...

诸葛亮出使东吴代表的是谁?

三国初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番混战,逐渐消灭了多路诸侯,已经占领了中国的大部分土地,军事实力与日俱增,但雄心大志的曹操并未因此满足,而是要努力要完成统一大业,在养精蓄锐准备充分后,再次领兵南下,准备扫平刘备。 而此时刘备兵微将寡,没有稳定的领地,实力与曹操更是相差悬殊,如果与曹操交战,无...

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大批名人为何密集死去?

“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陆逊之孙陆机曾经在《悼魏武文》中如是说。 可见,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对戎马一生的曹操来说,这一年过得实在是太艰难了,以致于刚回到洛阳,曹操便头疼欲裂而撒手人寰了。 而就在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太多名士相继死去,到底是巧合还是其它原因呢? 其实,如果我们细细观察那...

在建安时代文学成就最高有建安之杰之誉的诗人是谁?

是当时的建安才子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

“衣带诏”恐有人假借献帝之名,怕惹祸上身,刘备的逃离对吗?

我是老才杂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关于“衣带诏"恐有人假借献帝之名,怕惹祸上身,刘备的逃离对吗?我的回答是对。观点如下: 1."衣带诏"真实性存疑,董承自称持有"衣带诏"却无真屏实据无法证明是真诏,当然可以不奉诏。 2董承与曹操存 巨大的权利之争,矛盾丛生,刘备是董承利用的棋子不言而喻,成功了董承是...

关羽死后,为什么魏蜀吴都为他举行葬礼?

毛主席说的的好: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关羽是口蜀国大将,为刘氏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旦关羽死去,刘备必然会举国哀悼。而吴国孙权是杀死关羽的罪魁祸首,关羽被害,吴蜀联盟破裂,孙权既怕曹操来攻,又怕刘备来拚命,从而在战略战术上处于腹背受敌的险境。因此,为了转移祸事,孙权一方面为关羽...

曹操为何喜爱曹植而不喜欢曹丕,二人的父子关系是怎样的?

谢谢邀请!曹操喜爱曹植而不喜欢曹丕,是因为曹植有才华,博得曹操的喜爱。在选择继承人上,曹操也考虑过曹植,按正常情况,长子曹昂死后,次子曹丕理所当然是继承人,而曹操却要在曹丕和曹植两人中选一个,足见曹操是喜欢曹植的。在历次考核中,曹植都占上风,曹操很满意,这使曹丕和他的支持者很害怕。一次在回答曹操提出...

建安时期,存诗最多成就最高的曹植为何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诗人中,曹植留下的作品最多,有80多首诗歌,40多篇文章。无论从数量、作品影响上看,曹植堪称魁首,因此后世已经习惯于称他“建安之杰”。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评价曹植时说过:“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陈思就是做过陈王的曹植,去世以后谥号是“思”,所以人们把曹植又称为陈思王。...

曹操的出身背景是什么?

我不认为曹操的父亲曹嵩原姓夏侯,这种理论的出处有问题。更可信的还是曹嵩是曹腾同宗兄弟之子比较合理。 曹操的身世按照《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记载就是:“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这...

刘备、关羽和张飞比起来武义怎么样?

謝谢邀答! 在答题前须先审题,提问者是刘,关,张比《武义》而不是比《武艺》总不会提问者把字写成别字吧。 无论怎么讲,那必须跟学生考试一样按试卷答题,偏题了可是零分,本人按三国演义答题,不按三国志。 讲武是关羽,张飞,万人敌三字在三国是不可多得的,关羽斩颜良,庞德,这都是上将非一般小人物,张飞单战吕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