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德高望重的名士崔琰?

2020-07-02综合507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曹操是一个思维超前、不受礼法拘束的君主,这应该和他出身宦官世家有关。算起来他杀死的名士不算少,史书上有名的就有孔融、边让、崔琰等人,不知名的还有更多。相比较而言,崔琰之死从表面上看有些冤枉。他是说了让曹操生疑的话才被治罪的,但是崔琰本身说那句话时并没有冒犯的意思。那么崔琰之死究竟为何故呢?让我们一起探寻一番。

耿直清正、名望卓著崔琰,字季珪,出自名门望族——清河崔氏。崔琰为人博学多才,耿直清正。原来跟随袁绍,后来曹操打败袁绍,又被曹操征辟入朝为官,在朝中颇有名望。

根据正史记载,关于崔琰的耿直清正还有一段小故事。话说曹操刚打下冀州的时候,在查清户籍后,发现能够从中选出三十万士兵,一高兴便出口赞叹:“冀州可真是个达州啊!”崔琰听了,便立即出来劝道:“现如今天下大乱,百姓涂炭,明公你打下冀州不先安抚百姓,治理内政,反而先关心有多少兵员可得,这不是一个明主应该做的事。”当时曹操在击败了袁绍之后,俨然已经是北方霸主了,几乎没有人敢直言犯谏。而崔琰这种一盆冷水浇在曹操头上的行为,在其他同僚看来实在是太挑衅曹老板的权威了。

《三国志·崔琰传》记载:“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短短两句话却看出不小的问题,宾客为何皆伏失色?曹老板的面子是那么好驳的吗?曹操“改容谢之”那是因为政治需要,他作为曹魏领袖人物不好随便翻脸,但是他心里一定是不舒服的。因为就算崔琰说得是对的,但是会来事的臣子会选择私下里跟曹操说,而不是像这样当众落领导的面子。

△曹操剧照

随着胜利果实的一步步扩大,曹操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威望。而崔琰这样耿直敢言的臣子就会时不时地触犯到曹操的颜面。

《三国志·崔琰传》记载:“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

曹操的野心很大,他要做魏王,还要以魏代汉,这时让他忌惮还喜欢直言犯谏的臣子,就显得很碍事了。如果有契机,那就不留情面地除掉好了。

而这个契机后来还真就来了。

公心直谏,夺嫡险恶崔琰可能是大实话说惯了,就容易忘记避讳一些事情。曹操曾在曹丕和曹植谁做继承人一事上犹豫不决,便私下里向众臣咨询意见。其他人都是私下委婉表态,只有崔琰公开向魏王说立长子的制度不能废,他会以性命来拥护长子曹丕作为继承人。这样的话,其实说的有些失分寸了。

曹操问众臣意见,那是他给众臣们面子,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测试一下众臣的反应。而崔琰这样的话相当于替君王下决断,又是在选继承人这么敏感的事情上替君王下决断,这绝对触碰了曹操的逆鳞。

△崔琰剧照

不愿屈服,因言获罪凡事都有个历史积累,从令曹操忌惮,到大胆干涉曹操立储之事,崔琰其实已经上了曹操的“黑名单”,因为在曹操看来这种名臣不容易控制,还老管闲事,没把柄则罢了,有把柄就顺势拿下。

在曹操进位魏王后,杨训上表赞颂曹操,被人指责是阿谀奉承之徒,因为崔琰是杨训的举荐人,所以崔琰也被指责是识人不明。崔琰不忿无端被人指责,就说了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句话原本是说这些嚼舌头的人不通情理,无端指责聒噪。可是传到魏王曹操的耳朵里就成了崔琰心怀怨怼,不忿曹操僭越称王。曹操当时正是敏感的时候,一点都容不下别人对他的指摘,再加上以前的事情,就决定整一整崔琰了,罚他做苦工。结果崔琰也是一个有骨气不低头的人,曹操一生气就让他在狱中自尽了。

结语崔琰之死,在我个人看来,是一个正直的老臣不懂得向君王妥协,还触犯君王逆鳞,最后被杀的故事。虽然感到很惋惜,但是也提醒后人,做事还是圆润一些为好,不要无端自讨忌恨。

相关文章

《新三国演义》有哪些主要的角色?

《新三国》由高希希导演指导可谓是群星汇聚了,这样一部大戏,我认为剧中最出彩的角色是曹操了。和老版本的三国演义不同的是这一版的曹操更符合历史,更加的贴近曹操这个人物,不得不说老版的三国的鲍国安老师饰演的曹操是一代人眼中的经典,但是陈建斌饰演的曹操更为真实, 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里最具英才伟略的人物,鲍国...

如何评论于和伟的演技?

这些年里,于和伟在“三国”这个宏大题材里进进出出,先后演活过很多人物。 在1999年版电视剧《曹操》中,饰演荀彧。 当年,他的对面是曹操,有没有想过多年后,角色来了个对调? 还在《卧龙小诸葛》中演过鲁肃。 都是温文尔雅、手无缚鸡之力的君子。 于和伟的野心,也许在那个时候就萌发了。 之后在现代剧中饰演...

司马懿是怎么死的?

熬死曹家三代落得如此下场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可以说是诸葛亮的第一对手,狡猾如司马懿,在其漫长的隐忍中,不仅熬死了老对手诸葛亮,还耐心的等待曹操曹丕和曹睿的死亡,并在长期的隐忍中积累了实力,导致最后司马氏成功夺取政权,完成了三国后历史上短暂的统一。这样的一个牛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要讲到司马懿...

新拍的《三国》和《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新三国旧三国最大区别就是新三国把三个大BOSS演的太厉害了,曹操更是了不得;还有,把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写的太简单了。比如庞统死于落凤坡时,新三国说的是庞统想让刘备师出有名而自杀,小说中诸葛亮已经算出有人要死,也通知了刘备,但庞统想的是诸葛亮怕自己抢了首功,一味前行才死的;还有新三国人物之间的对话...

赤壁之战中,坑了两次曹操的蒋干最后结局如何?

一代名士蒋干应该是三国时期最冤枉的一个人,因为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实在是深入人心,硬是把蒋干描绘成了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蒋干盗书”和引荐庞统,被周瑜使反间计除掉张、蔡二人,最终导致曹操赤壁之战大败,8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曹操差点也命丧黄泉,蒋干以一人之力改变全局,成为后世之笑柄。...

三国时期的华佗是怎么死的?

东汉末名医华佗死于“厌食事(厌恶吃侍候人的饭)”。 华佗医术高超,天下闻名,后被曹操召为私人医生“常在左右。”但华佗本是文士,“兼通数经”,曾被举孝廉,且被太尉征辟,他“皆不就。”他时常悔恨自己身为士人都只能以行医为业,深以为耻。被曹操召为私人医生后,这种耻辱感愈发强烈,便以收到家书为由告假归家。第...

陈建斌新三国为什么减掉了很多故事情节,例如诸葛亮去世后的就不演了?

新三国不是新三国演义,也并非正史三国志,也不是任何一个版本的三国历史。新三国只能说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糅合了一些正史,一些野史,一些学者的三国观,以及民间,网络上长期流行的一些段子,老梗,形成的所谓三国,拍摄方自称是现代价值观的三国,所以叫新三国。 新三国新在何处呢?和老三国相比,有哪些亮点呢?...

董昭为什么叫他儿子畜生?

古往今来,骂自己的儿子为畜生的多了去了。但是董昭为什么也骂呢?董昭是谁?是个啥样的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董昭其人。 董昭(公元156年~236年),字公仁,东汉时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人。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曾随袁绍南征北战,战功累累,但袁绍听信谗言,董昭受到猜...

恐怖的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大批名人为何密集死去?

“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陆逊之孙陆机曾经在《悼魏武文》中如是说。 可见,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对戎马一生的曹操来说,这一年过得实在是太艰难了,以致于刚回到洛阳,曹操便头疼欲裂而撒手人寰了。 而就在建安二十四年,三国太多名士相继死去,到底是巧合还是其它原因呢? 其实,如果我们细细观察那...

曹操的事迹有哪些?

感谢提问。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曹魏政权的主要奠基人,自小成长于宦官之家,曾担任过丞相,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 曹操的一生比较传奇,事迹也很多,主要有: 1、曹操献刀。曹操早年跟随王允,王允对汉室很忠心,为了除掉董卓,王允与曹操商议,由曹操借进献七星宝刀的名义,行刺董卓...

真实历史上,曹操为什么要杀神医华佗?

根据记载华佗其实人品不好,属于小人的那种,性格乖戾 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

后世对曹植的评价如何?

总感觉后世对曹植的评价有夸大之辞。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诗品》的作者钟嵘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王士祯认为诗家堪称“仙才”者,只有曹植、李白、苏轼三人。但我们现在读诗者,在三曹中,曹操的读的最多,一方面可能与教材的编排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