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宰相是大学士还是军机大臣?

2020-02-03综合634

清朝不同时期情况还是有所区别的,总体来说,非要严格定义的话二者都不是宰相,习惯上二者都可以称作宰相。更接近实际宰相还是军机大臣,但是如果军机大臣兼大学士就一定能被时人称作宰相。有点拗口……

(内阁大学士始于明朝朱棣,将原本内阁秘书职责的官员职权扩大,后逐步地位提升,有宰相的功能)

首先要说宰相的定义。宰相不同于丞相,丞相是个正式官职,而宰相不是,而是一个统称。宰是主宰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所以,宰相就是辅佐君主主宰政务的最高官职。而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杀胡惟庸后,废除宰相制度,以内阁为秘书机构。内阁成员称大学士,但是官阶仅为五品,一切政令悉出皇帝。所以,明清的官员最多称之为“相”,称不上一个“宰”字了。故而,内阁大学士不是宰相,只是皇帝的秘书,严格意义上,皇帝自己才是宰相。但是,随着朱棣称帝,由于后世皇帝没有朱元璋的强大精力,内阁地为提高,品级也不断提升。到了嘉靖年间,内阁排名第一的大学士正式被称为首辅,第二位被称为次辅。内阁成员具有了宰相一般的权力,尤其是在嘉靖、万历这样二十几年不上朝的时代。说内阁成员是宰相,也对。

(清初名将图海也是大学士,但只是武将,与宰相没有多大关系)

到了清朝,承袭明朝内阁制度,但是内阁相较明朝,内阁更像一个摆设。因为清朝前期,还保持着部族的性质,清朝最高决策机构其实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属于商议决定,与其说是宰相,不如说像议会。而与此同时,清朝也延续了明朝的内阁制度,设有内阁大学士。只不过,一开始大学士仅授予汉臣,如范文程等,此后大学时往往只是个虚衔,用于安抚投降清朝的汉族旧臣,或者奖励立有军功的满汉武将。他们都不一定呆在京城,更多反而在四处带兵,如顺治康熙年间的名将,平定三藩之乱的图海,就是中和殿大学士。这些人不参与决策,所以不能说是宰相。

(张英、张廷玉父子都是在南书房获得皇帝信任,进而拜大学士,可称作宰相)

后来,为了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夺权,康熙设立南书房制度。南书房原本是选派翰林供皇帝钻研文学,陪皇帝吟诗作赋。但是康熙逐步在南书房接见大臣,起草诏令,南书房成为帝国的决策核心。不过南书房大臣不是一个官职,标准叫法是“南书房行走”,是一种差事。因此仅仅入职南书房不能视作宰相。这时候的南书房有些类似朱元璋时期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而一旦官员自南书房步步高升,加授内阁大学士,则在朝中举足轻重,会被视为宰相了。如首位入职南书房的张英(张廷玉之父),后来晋升文华殿大学士,就被视为宰相了。

(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傅恒)

到了雍正朝,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雍正设立军机处。遴选亲信满汉大臣为军机大臣,又选择一些辅助人员为军机章京。军机处取代南书房成为最高决策机构。不过最亲信的大臣还是会两头兼顾。但由于军机大臣有时人数较多,所以如果以军机大臣(尤其是领班军机大臣)身份荣升内阁大学士,那就被视为真正的宰相。比如傅恒为保和殿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之首),领班军机大臣;和珅为文华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

(李鸿章虽未入军机,却被尊为宰相)

所以说,雍正朝之后,正常情况下,天下人将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视为宰相标配,但是也有例外。因为清朝后期,地方督抚势力提升,他们即使没有入军机处也在朝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李鸿章。李鸿章从没担任过军机大臣,但做到了内阁大学士之首文华殿大学士(名义上内阁大学士之首保和殿大学士自傅恒以后不再授予他人)。而其手握淮军,主导洋务运动,建立北洋水师,又做督抚之首的直隶总督。虽一直在外,却被尊称“傅相”(李鸿章还是太傅)。

(翁同龢为一个协办大学士大费周章)

当时还有一个传闻,光绪的帝师翁同龢,官拜户部尚书(清朝六部以户部为首)、军机大臣。一直希望做到协办大学士(从一品,比殿阁大学士低一级),就能勉强称作宰相。但是大学士都有定员,只有其中一人出缺后面才能递补。正逢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大败,李鸿章因责被解除直隶总督之职,闲居京城。翁同龢觉得机会来了,不断找人试探游说,希望李鸿章主动辞去文华殿大学士,其后的诸位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就可以依次递补,他就能递补到一个协办大学士。结果因为翁李二人一向不和,李鸿章深知翁同龢用意,坚决不同意。最后好不容易,协办大学士李鸿藻(光绪早年帝师)因病退休,不久病逝,翁同龢终于如愿做了协办大学士,能称上宰相了,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后就因为光绪百日维新失败,政变后的慈禧太后对光绪亲信清算,翁同龢被革职。

相关文章

你认为谢安和王猛哪个更厉害?

首先这两个评角度应该不一样,首先王猛是统帅型的宰相,内政治理不错,对外战争也是一把好手,应该说更有韩信+管仲的能力,而谢安可能更偏重于内政型的宰相,虽然肥水之战打赢了,他其实没有亲临指挥,而且在后方调度运筹,接近萧何的角色,所以各有所长,不能说谁更厉害,至少王猛临死前就劝谏苻坚不要打东晋,一方面说明...

刘墉、纪晓岚、和珅、阿桂,四人是乾隆皇帝的重臣,谁的官最大?

这四个人确实同时存在了很多年,他们都是乾隆晚年的重臣,其中刘墉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并且刘墉还是刘统勋的长子,刘统勋那是厉害了,乾隆前期的重臣,首席军机大臣,妥妥的宰辅。 刘墉在乾隆后期,数次被乾隆皇帝羞辱,说他办事不认真,经常出错,也确实是这样。比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

丞相与宰相是一回事么?有什么区别?

一一丞相和宰相,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丞相和宰相都是辅佐皇帝的重要使臣,按官衔权力上都差不多一样,但是丞相这官位职称是有编制的,是在皇家的官阶衔谱中是有编位的。宰相的官衔名称,不在官阶衔谱之中,是皇帝口头任命的官衔之称呼,但是宰相所行使的权力,也是相当之大,也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 一...

古代丞相和宰相是一样的官吗?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个概念。 “宰相”是一种泛称,是指古代历史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不是具体指某一官职。 即皇帝之下,百官之上的“二把手”这样的官职。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汉)陈平 陈平 历...

宰相,丞相这一说法是怎么来的?

宰相,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相的职务是辅佐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但历代所用正式官名有变化。如秦、西汉时以相国或丞相为名。东汉时名义上司徒当丞相,与司空、太尉共掌国政,而实际上则权归尚书,尚书令无所不统,实为宰相。魏晋以来,中书监、令掌管机要,和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等实为宰相之...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是谁?宰相制度怎么被废除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实在是太有名气了,因为每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他名字的时候,总会禁不住想起“胡蓝之狱”,更会想到与它一起陪葬的是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 宰相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皇帝需要处理的政务越来越多,作为皇帝助手的宰相制度便应运而生。 从...

丞相与宰相有何区别?

没有什么区别。关于宰相的称谓,战国时楚称令尹,晋国称正卿,其它国家为相国或丞相,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是人们所熟知的例子。秦在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官位最高,尊称相国,通称宰相。 汉沿秦制,但汉武帝以后相位虽尊,权力却逐渐变小。 例如霍光以大将军大司马领录尚书事,...

如何区分丞相与宰相?唐朝没有丞相这个称呼吗?

两者的区分,丞相多为正式官名,宰相多为俗称泛指。唐朝没有这“丞相”二字的正式官职,丞相或者宰相的的称呼,是指对三省长官以及后来众多带“同平章事”等群相的俗称。 相的渊源无论宰相还是丞相,都涉及到了一个关键的“相”字。 相,有“相助”和“辅助”之意思,比如伊尹相汤、管仲相桓公,在古代中国的官僚机构当中...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