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一生有65个老婆,55个孩子,他最爱的是哪个妻子呢?

2022-03-29综合154

正所谓“失去的才是最美好的”。

康熙皇帝最爱的女人是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赫舍里氏贤良淑德,秀外慧中,康熙四年,十一岁时她被昭圣太皇太后(后称孝庄太皇太后)指婚给十二岁康熙皇帝,册封为后,可谓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她为康熙皇帝诞下长子(同时也是嫡长子)爱新觉罗.承祜(夭折)和嫡次子爱新觉罗.胤礽,二十一岁时因产下胤礽后血崩而逝。

赫舍里氏在康熙皇帝心目中是完美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家族的助力

赫舍里氏是朝中首辅赫舍里.索尼的孙女。在当年太宗皇太极暴亡后,索尼和鳌拜坚定的站在皇长子肃亲王豪格一方与睿亲王多尔衮对抗。后因豪格畏惧不前,错失帝位后,索尼和鳌拜又代表两黄旗站在“父死子继”的皇子一方,最终与多尔衮达成协议,拥立福临为帝,是为顺治皇帝,也就是说康熙能继承顺治得到皇帝之位,索尼功不可没。

之后顺治为康熙留下的四大托孤辅臣中鳌拜权势逐大,索尼对鳌拜专权也日渐不满。昭圣太皇太后(孝庄)为了保护孙子玄烨,平衡皇权与相权,甚至是两旗之争(索尼正黄旗,鳌拜镶黄旗),决定联手索尼,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指婚给康熙。这一举动招致权利膨胀的鳌拜和遏必隆(同属镶黄旗)的联手反对。

爱新觉罗与赫舍里联姻后,作为“丈公”的索尼处处维护孙女婿康熙皇帝皇权利益。在康熙六年三月,索尼拖着病体联合诸王贝勒,大臣请奏康熙皇帝(代表支持)亲政,康熙经过短暂的“推辞”后,在太皇太后的默许下毅然亲政,正式和鳌拜等权臣开始“掰手腕”的政治斗争,索尼则以身作则,辞官退爵(未获准),并于康熙六年当年的六月去世。

康熙皇帝对索尼(帮助顺治和康熙两代皇帝)的扶植和保护之情必然有一部分要转移的赫舍里皇后的身上。同时赫舍里和康熙的联姻为也为父母双亡的康熙皇帝带来整个赫舍里家族和正黄旗的拥护,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安全感。

其二,夫妻情深

康熙四年七月初七日,玄烨聘皇后赫舍里氏,行纳采礼。康熙帝派遣礼部官员祭告天地、太庙、社稷,之后行大征礼。九月初八日康熙皇帝玄烨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盛大的婚礼,正式迎娶皇后赫舍里氏,这次大婚也成为大清朝入关以来第三次皇帝大婚庆典(来去是梦),赫舍里氏一族是继太宗,世祖两代帝王的皇后皆出自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之后,成为了新的大清的后族。 两人婚后感情深厚,甘苦与共,一起度过了十年的幸福时光。

其三,突然离世,美好永存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二十一岁的赫舍里氏在生下康熙嫡子胤礽之后的申时因血崩而亡。老婆为了生孩子因难产而亡,试想这个男人要面对多么巨大的悲痛和内疚,康熙皇帝面对爱妻的这种去世方式肯定也是难以接受的,让他产生的了无比的负罪感(成败皆空),而这种负罪感和对亡妻的思念让他铭记终生。

而赫舍里氏皇后的美丽的容貌和温婉的性格也定格在这人生最好年龄。设想如果赫舍里氏活下去,随着后妃的增多,年龄的衰老,姿色的消退,政治的迫害,赫舍里氏皇后在康熙皇帝的心中能不能保持完美就不好说了。

赫舍里氏去世后,康熙皇帝为她上尊号为仁孝皇后,并亲自撰写祭文,并把梓宫超越规制的停放在了康熙皇帝的寝宫乾清宫而不是皇后的坤宁宫。康熙皇帝下令辍朝,并身穿丧服,后宫嫔妃皆素缟。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五日,将皇后的梓宫安放在了紫禁城的西方,这一天起康熙几乎每天都要到皇后的灵前去悼念,直到五月二十七日,康熙亲自把仁孝皇后送到了巩华城(昌平沙河,明嘉靖十九年所建行宫,康熙初年为武备院擀毡局),自此后从康熙十三年六月到康熙十六年九月,康熙皇帝前往巩华城“看望”爱妻孝诚仁皇后达八十一次。每年的除夕前一天他都要“陪着”亡妻共同度过。

康熙十六年九月十日,距第二次立后孝昭仁皇后刚过十几天,他更是不顾大喜之期应有避讳,“驾往阅仁孝皇后山陵”,亲自检视将要葬入赫舍里氏的陵寝。

康熙十五年二月,康熙陵寝景陵开始兴建。康熙二十年二月十七日,康熙把仁孝皇后梓宫葬入景陵地宫,为赫舍里氏皇后首开大清之先例,皇后可先行于皇帝下葬地宫,并且地宫门不关闭,后追尊谥号为孝诚仁皇后。

所以无论是在与康熙帝的感情上,还是后宫的身份和地位上,康熙众嫔妃乃至之后的两任皇后都难以望孝诚仁皇后的项背,赫舍里氏在康熙皇帝的心中成为了一个不朽传说,正所谓爱屋及乌,赫舍里氏一族由此飞黄腾达,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史院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索额图。

所以赫舍里氏皇后是康熙皇帝最爱的女人,因为失去的往往才是人们认为最美好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相关文章

《雍正王朝》中的图里琛,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吗?

真实历史上图里琛是一位文官,曾经出使过土尔扈特,曾经加与沙俄的边界谈判,著有《异域志》。 但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之中,并没有交代图里琛的背景。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清朝的御前侍卫都是出自八旗中的天子亲卫上三旗之中。这一点在雍正王朝中也有表现,比如雍正派往前线年羹尧军中的十名侍卫就是上三期的,甚至其中有一个...

《鹿鼎记》韦小宝是怎么样一个人?

韦小宝,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男主角,是虚构的小说人物。近年来有人研究原型,应该是清朝康熙时代的隆科多,只是没有小说中韦小宝幸运。也有人说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历史上是康熙年少时的好友,在擒拿鳌拜中立头功。小说也是从此前段引出。 韦小宝是市民社会中,中国游民最恶劣分子~~流氓的典型代表...

《康熙来了》为什么叫康熙来了?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康熙来了》这部电视剧是台湾电视谈话性娱乐节目,2009年由金星制作公司制作,于2004年1月5日正式开播,它既然是一部以电视谈话性质的娱乐节目,那为什么叫做《康熙来了》呢, 主要是《康熙来了》电视剧有二个主角分别是蔡康永和徐熙娣,取每个人名字中间一个字康和熙作电视剧名称,《康熙来...

索尼Walkman为什么流行,又为什么会被淘汰?

索尼音频,是一个饱经风雨的品牌,也堪称是一代人的经典。 从磁带到 CD,再从 MD 到以网络为主导的数字音频,他们看着音乐殖民地的更替。同时他们也在适应时代的变更,推出不同的音乐产品。 磁带与收音机占主导的时代,索尼推出了一系列磁带播放器,奠定“移动随身听王朝”的地位。到了 CD 兴起时,索尼也推出...

康熙王朝:两个是字让容妃死于“非命”,康熙为何却说对不起孝庄?

谁人能懂康熙苦,唯有商隐《锦瑟》诗!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次大家真的误会康熙了,容妃之死表面是死于马桶堆里,死相很是尴尬,但是俗话说的好,杀人先杀马,擒贼先擒王,容妃的抱着必死的心态变化,从孝庄太后逝世后已然开始。 为什么说容妃之死源于孝庄呢?俗话说的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孝庄可以...

索尼爱理信,索尼,WALKMAN之间的关系?

索尼公司或者索尼株式会社,简称索尼,日本东京为企业总部横跨数码、生活用品、娱乐领域的世界巨擘,其前身是“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创立于1946年5月,擅长公关手腕的盛田昭夫与拥有技术研发背景的井深大共同创办,目前的经营团队由媒体娱乐出身的霍华德·斯金格与拥有技术研发资历的中钵良治共同领导。索尼爱立信...

假如鸦片战争时,主政的是康熙而不是道光,胜败结局会有不同吗?

另类君解题^_^ 如果换成是康熙,会败得更惨,底裤都能被打掉! 有人认为康熙是一代明主,千古一帝,由他掌舵的话,绝不会对英军妥协退让。 的确,康熙的个人能力要比道光强很多,但也仅此而已。如果真打的话,面对英军的坚船利炮,康熙再怎么雄才伟略,也是然并卵,因为不是一个层面,一个重量级的对决。 英国此时已...

扮演“皇上”的十位男明星都有谁?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曾在哪部电视剧里扮演皇上?

唐国强,《雍正王朝》,的雍正皇帝以刚毅,铁面著称,唐国强表演细腻,用眼神,面目表情展现了雍正心中的挣扎,气愤,恼怒。尤其是年羹尧的士兵只听年的号令无视皇帝的旨意“解甲”,雍正当时不露声色,回到宫中,转圈地连喊三声“解甲,解甲,解甲”,内心有些忌惮年羹尧,也为日后除掉年羹尧埋下伏笔。 再如,为朝廷选材...

WALKMAN是什么概念?

Walkman是随身听的发明者,它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从一而终。它在卡带时代,CD,MD时代的那些竞争对手比如松下,夏普等,都已经退出这个市场了。MP3时代的那些竞争对手,比如三星或者国产魅族等,也都早已退出这个市场了。甚至连MP3老大苹果iPod,也是几年更新一次iPod touch,其它机型几乎放...

有什么电视剧是你百看不厌,印象极为深刻的?

1、《琅琊榜》,四遍 2、《甄嬛传》,三遍 3、《父母爱情》,两遍 4、《康熙王朝》,三遍 5、《汉武大帝》,两遍 6、《大秦帝国之纵横》系列 7、《陈情令》,三遍 8、《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两遍 9、《香蜜沉沉烬如霜》,两遍 10、《庆余年》,两遍 还有《三国》、《跨过鸭绿江》、动漫《斗罗大陆》、...

PS5的机能有多强大?有多少游戏开发商愿意“现身说法”?

最近几个月,我们已经听闻许多与次世代游戏主机有关的爆料消息,并且在早些时候知晓了 DualShock 5 游戏手柄的更多专利细节。 随着微软抢先披露有关 Xbox Series X 的更多内容,一些第三方开发者也忍不住向外媒透露索尼 PS5 的强大机能 —— 尽管两款设备都基于 AMD 的定制芯片。...

明朝与清朝对比,哪个朝代更好,人民更富裕?哪个朝代政策好?

明清两代是我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历史的步伐就是:王朝兴,让步,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社会繁荣。由盛入衰,战乱灾害,民不潦生,王朝更替。如此循环往复。当然越在后的王朝会比较好,因为社会是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各要素也是逐代进步,物质基础也就越好。因此,比较而言,清朝比明朝好。 明朝朱元璋以平民坐上皇位,知民间...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