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

2019-06-19综合532

刘伯温的死,主要是因为他太聪明了,太聪明的人往往自视过高,很多的事就算他看的透彻,也明白,但是就是不肯放下,总觉得能凭自己的才智度过一个个难关,他不明白的是,他的智慧在皇帝的权利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不愿功成身退刘伯温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的第一谋士。从龙湾之战,到后来解救安丰,朱元璋能想到的,他都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一样也想到了。在打天下的时候,这些不是问题,因为一切以打赢夺下天下为主要目的。朱元璋需要刘伯温的谋略。

但是天下打下来了,就不一样了,没有一个皇帝喜欢自己的臣子比自己聪明,不放心啊,再说刘伯温的那套权谋,打天下时候很好使,但是治理天下,安定民生,对于权谋的需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再加上朱元璋见识过刘伯温的厚黑学,比如不让他去救韩林儿,这些在争天下时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天下安定下来,朱元璋就要想刘伯温的这些智谋会不会哪天用到自己身上。

于是,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李善长都封了公爵,而刘伯温,却只是封了一个诚意伯,不但爵位低,就连俸禄也是最低的,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有4000石。

这已经是一个信号,刘伯温真聪明的话,就应该功成身退了。可是他没有。

自视才高,陷入朝廷争斗朱元璋的朝廷,主要是俩派人,一派就是他跟着他从家乡走出来的淮西那波人,都是朱元璋的老乡,以李善长为首,算是朱元璋的起家的班底,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朱元璋的基本盘。另外一派就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

李善长被朱元璋视为第一功臣,封了公爵,还任命当了宰相,而且这个人和朱元璋一样,心胸狭窄,属于有仇必报的那种人,谁得罪了他,必弄死对方而后快。

刘伯温这个时候的官职是御史中丞,负责监察,是言官的领袖。

于是俩个人就掐起来了,而且是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掐,朱元璋一开始的态度是看戏。

第一回合,刘伯温抓了李善长一个亲信,叫李彬。李善长就找刘伯温说你看看这个是我的人,给我个面子,算了。

刘伯温就说,算不了,罪证确凿,怎么就能算了呢?算不了,再说我已经和皇上请旨了。

李善长这个人也是个老狐狸,他说你看现在天一直大旱,不适合在这个时候杀人吧?

刘伯温还真和他杠上了,就回答他说:杀李彬,天必雨。

刘伯温是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他这么说,肯定是他夜观天象算过。可是这次老天爷没帮忙,杀了李彬之后,天一直不下雨。

于是李善长就开始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上眼药。又煽动淮西的势力攻击刘伯温。

没办法,刘伯温请假回老家了。

按说,刘伯温这个时候应该是萌生退意,然后终老一生,也是很好的结局了。

可是他没有。

我就不信干不死李善长刘伯温临走前,培植了一个亲信杨宪,接任御史中丞,继续利用言官的权利,对淮西集团,尤其是李善长发动了猛烈的反攻。收集各种的黑材料,每天往朱元璋那送,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仗着是皇上的老乡,受皇上的宠爱,可是净干些不利于皇上的事。

朱元璋开始也不信,知道是淮西派和浙东派的争斗,可是架不住整天在耳边听人这么说,久了,就开始疑惑,对李善长就不像以前那么信任了。

而且,他忽然招回来了刘伯温。

刘伯温又开始得意了,淮西集团受到打击,浙东派占了上风,刘伯温很为自己的权谋感到骄傲。

李善长也是老狐狸了,他想我在皇帝那现在不受待见,我不能直接咬刘伯温,那我也学学刘伯温,我也找个人出来做淮西派代表就得了。于是他就找到了老乡胡惟庸来做这个淮西派的新领头的对抗浙东派。

因为刘伯温占了上风,而且正在兴头上,所以说话办事就不免骄奢,得罪的人就多了。

胡惟庸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就利用这点,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发动所有可能发动的人,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打小报告。说他坏话。

没多久,朱元璋对刘伯温也不放心了。

于是决定找他聊聊。

和朱元璋的一次聊天要了刘伯温的命朱元璋开始和刘伯温聊家常,聊他们奋斗的历史,战斗的岁月,气氛是融洽的,君臣也动了感情,火候到了,朱元璋话锋一转,问刘伯温:如果彻底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宰相?刘伯温知道朱元璋在试自己,马上回答说:这事得陛下您来定。朱元璋就问他:杨宪怎么样?刘伯温汗毛马上树起来了,心想这不是一般的谈话啊,这是要给我挖坑啊。

于是他马上回答说:杨宪不行,他干不了宰相。

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说:这个人浅薄,不合适。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说:胡惟庸现在还只是头小牛,但是将来它一定会摆脱牛犁的约束。

一溜十三遭下来,朱元璋接着说出这样的话:看来我的宰相只有刘爱卿当了?

这个时候,才是最考验人的时候,而聪明智慧擅权谋的刘伯温,没有经受住考验。

他居然说:我知道我的本事能当宰相,但是我嫉恶如仇,得罪很多人,皇上您还是慢慢再找吧。不过在我看来,现在所有这些人,没有一个合适的。

还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能让朱元璋动杀心的呢?

于是

弄死刘伯温,悄悄的干从这次谈话后,刘伯温就不再受朱元璋信任,可是浙东派还需要他,他自己也有点身不由己了,继续撑着干。

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绷不住了,他找来了刘伯温和他说,岁数大了,回家陪老婆孩子吧,把刘伯温炒了。

刘伯温一走,浙东派没了主心骨,杨宪也被胡惟庸找个借口杀掉。到了此时,淮西派大获全胜,还是老乡最亲。

刘伯温这个时候想安心养老,不问世事,以渡残年了。

可是,晚了,胡惟庸找人诬陷刘伯温占了一块有“王气”的田,刘伯温你不是会看穴吗?就让你死这上面,朱元璋说,既然是这样,把他的养老银子扣了吧。

都到了这个时候了,刘伯温还在妄想用自己的智慧救命,他没有继续住在家乡。反而是千里迢迢回到京城,他想着在皇帝眼皮底下,皇帝该放心了吧?!

可是,他又错了。

洪武八年,刘伯温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伯温,随身带去的医生给刘伯温开了药,吃了,没见好,再吃,死了。

都说胡惟庸和刘伯温有仇,害死了刘伯温,可是没有朱元璋的暗示,他敢吗?

以后,胡惟庸事发,这个事成了他的一大罪状,朱元璋这个一鱼俩吃,玩的高明,玩的阴狠!

刘伯温,足智多谋,智慧化身,可是,谋略也好,厚黑也罢,不知道进退,终究让自己丢了性命。还是那句话,在皇权面前,谋略算什么呢?什么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呢?

相关文章

为什么只有明朝才有锦衣卫,且权利大,其它朝代,不可比拟?

在古代王朝的历史上,实行过特务统治的可不少。远有当年周厉王任用卫巫监视国人之事,中有武周时代的酷吏周兴、来俊臣等爪牙的兴风作浪。而且在电视连续剧《武朝迷案》中,还将武则天的“梅花内卫”刻画得活灵活现!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原本王朝君主们是为了巩固统治,才肆行特务统治的,但是往往却收到了反效果!且不...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刘伯温的死看似离奇,实际上是一种必然。朱元璋以胡惟庸作为枪手,自己身居幕后,除去了一批元老重臣,最后连胡惟庸自己也被杀,株连广泛,几万人被处死。 作为作为最重要的谋臣,朱元璋本来是信任刘伯温的。但是,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就开始猜忌这些人。胡惟庸懂得朱元璋的心思,在刘伯温想要激流勇退,请求回家养老之时...

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的后人如今在哪里?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这是明史当中对于徐达的记载,其中濠人指代的是濠州,说的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这也意味着他和朱元璋是老乡。 由于家中世代为农,所以生活可能和朱元璋差不多,连块埋父亲的地都找不到。当年郭子兴造反的时候,徐达也加入了进来。在这个过程当中结识了朱元璋,成为了他的部下。 朱元璋屠戮功...

明朝亡于李自成的大顺,真的是刘伯温“遇顺则止”的预言灵验了吗?

又要说到《烧饼歌》了,刘伯温真是个大仙。 《烧饼歌》中,刘伯温对朱元璋说: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至此天下未已。 “树上挂曲尺”指的是明朝的“朱”姓,下一句“遇顺则止”,指的是遇到“顺”,明朝就灭亡了。 至于这个“顺”到底指的是什么,历来解读《烧饼歌》的人,都有两种看法。 第一看法认为,“顺”指的是李...

朱元璋得天下后,为何乱杀功臣?

功高震主者危,名满天下者不赏,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凡事过犹不及,故为臣之道,不以功高而自傲,不以受宠而作威,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是谁,多付出,少索取,求异同不争强,再不济,就急流勇退,做个范蠡那样的逍遥富翁,难道不美吗?而朱元璋之所以大杀功臣,是因为这些骄兵悍将,已经危机到了,朱家王朝的根本利...

作为亡国后被流放到朝鲜的2位中国皇帝,陈理、明升的结局如何?

作为山水相连的邻邦,中朝之间人员、文化的交往历史极为悠久,每逢中原乱世,都有大批中国移民迁居朝鲜,在该国生存发展,并最终长眠于彼。葬在朝鲜的中国移民不计其数,其中地位最尊崇的两位男性,便是陈汉帝国的亡国君陈理与明夏帝国的亡国君明升。 陈理是陈汉帝国创建者陈友谅的次子,而陈友谅本是元末湖北红巾军首领、...

为什么说明朝只存在了34年?

说明朝只存在了34年,意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68年称帝,至1398年去世,其孙朱允炆继承帝位,是为建文帝,到1402年,被他的叔叔朱棣经过靖难之役后夺取皇位,这期间正好34年。为什么说这34年是明朝,而朱棣以后的就是另一个明朝了呢?这里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明成祖朱棣的皇位不是继承来的。皇太孙...

明朝皇帝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明朝刚刚好十六位皇帝,这是巧合嘛?

明朝皇帝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明朝刚刚有十六位皇帝,这个是巧合,不能说一个人的名字就能预测到什么。 中国封建社会如果自己是农民,而且没有文化,取名字都是按照家里的排行或者父母的出生生辰等方面来取名字,直接就套用了数字;朱元璋的父亲叫朱五四,朱五四有朱重四、朱重五、朱重六、朱重七、朱重八,五个儿子,因为...

明朝的开国功臣中以“功名终”的是谁?

  汤和(1326~ 1395年),中国明朝幵国名将,字鼎臣,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历经胡惟 庸案和蓝玉案,最后成为了信国公,一生富贵,也一生谨慎,最后得以“功名终”。 汤和自幼父母双亡,和朱元璋是同乡好友,后来参加了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擢升为千 户。   汤和写信邀请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也正因此朱元璋...

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朱棣搜遍世界,也没找到他?

朱元璋,大明朝开国皇帝,其有一子,名为朱标,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立为太子,朱元璋打算在自己驾崩之后,将他打下的江山交给这位太子朱标。朱标也没有辜负朱元璋,以他的能力,接管明朝定是一位明君。 太子朱标无论是能力还是威望都得到了当时满朝文武的认可,他成为朱元璋的继承人,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可惜在这个时候...

诸葛亮和刘伯温相比,刘伯温差距在哪?诸葛亮为什么能成智慧代表?

虽然诸葛亮是三分天下,刘伯温是一统江山,但诸葛亮更多的业绩在辅佐刘阿斗,表现了托孤老臣二朝尽忠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形象,是古代忠臣的卓越代表传承于世。 而刘伯温最主要功绩是帮助朱元璋打下了江山,其后就如大谋士张良一样,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而后人敬仰诸葛亮尽忠职守,出管仲而胜于管仲的一代相才,...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经历了怎样的一生?

刘基为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阳村(今浙江文成县南田镇岳梅乡武阳村)人。 刘基,12岁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泰定四年(1327年),刘基十七岁,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元统元年(1333年),二十三岁的刘基赴元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