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齐国的谋士、将军都有谁?他们都有什么故事?

2021-01-09综合508

自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东周步入了浩荡的战国时代。历史的进程仿佛具有魔咒,混乱的时代往往会向秩序的一端发展:春秋时期众多周天子分封下的诸侯国渐渐的或被吞并、或依附、或殆尽,在战国时代就只剩下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大国互相角力,还有中山、卫、宋国在大国的重压之下战战兢兢。

其中东方有一个大国在春秋时期利用其优渥的地理优势,拔得头筹——励精图治的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成为中原地区首霸。其后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齐国国力纵然有些许起伏波澜,但仍然能够作为一方不得令其他国家忽视的霸主。

都说独木难支,能让齐国实力延续到战国后期的,除了历代君主的努力,还有众多幕僚谋士、武将。乱世造英雄,春秋战国的谋臣武将如同雨后春笋般俯拾皆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战国时期,齐国的谋士将军都有些谁。

首屈一指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孙武的后人——孙膑,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早年他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后来其师兄弟庞涓出任魏将,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于是设计施以膑刑,因有了“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后来孙膑逃到了齐国,成为了田忌门客,帮助当朝重臣田忌赛马获胜,这脍炙人口的“田忌赛马”的故事的主角便是孙膑。后来孙膑被推荐到了当时的齐威王面前,威王十分器重孙膑的军事才能,任命他为军师。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惠王命庞涓率军围住赵都邯郸。第二年,齐国出兵8万救赵。孙膑在这场著名的“桂陵之战”中,采取了"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大败魏军,活捉了大将庞涓。后又在马陵之战中,用“逐日减灶”的方法迷惑庞涓,诱使骄傲自负的庞涓弃掉步兵主力,只用前锋的轻车锐卒追赶齐军。齐军则以逸待劳,于马陵大败魏军,杀庞涓,掳去了魏国的公子申,大获全胜。

在桂陵、马陵之战中,田忌作为主将,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与参谋孙膑互为配合,战胜了魏国。

当朝的齐威王其实是一个十分重视人才,求贤若渴的明君,在他执政期间还有一位十分有名的相国——邹忌。两人流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典故,成为后世君王采纳谏言的一个美谈。

邹忌,战国时期齐国人。在齐威王时期,他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命为相国,受封于下邳,号成侯。他曾用自己的例子“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来委婉地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在战国时期的齐国还有诸如田单、匡章、田盼等等,为齐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齐国最终没能出现像商鞅这样勇于变法、敢于变法的谋臣,否则历史说不定将被齐国改写。

相关文章

刘邦手下的顶级说客郦食其,他是如何从一个保安,逆袭成管理层的?

因为他本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监门吏,而是乡里有名的狂生,这位狂生原本来是儒家的弟子。 儒家本身也不是后人印象中只会之乎者也的书呆子。口若莲花的儒生一样是纵横的高手,比如孔子的子贡当年为了帮老师保住鲁国,他不就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先游说了齐国的陈成子,让其把齐国攻打鲁国,改成了攻打吴国。其后,子贡还去游说了...

如何看待《韩非子》中儿说白马非马的记载和《公孙龙子》中白马篇白马非马的记载?

韩非子和公孙龙都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来阐明各自的思想观点及其主张。寓言故事是他们借以表达观点的主要媒介。其实,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的论题,用一个很前卫的哲学术语加以说明,就是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的问题。马,其实,是一个上位概念...

苏秦与燕国太后私通,为何燕王不处死他,反而给予重赏?

《史记》记载:“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意思是说,燕易王知道苏秦与自己的母亲私通的事情后,更加厚待苏秦。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是知道自己的母亲和别的男子有不明不白的关系,一定感到非常羞耻。而且这种羞耻,还是一种无法说出口的羞耻,因此,当儿子的往往会非常狂躁。最典型的例子...

战国的局势

  赵魏韩三大夫三国分晋,也就是说这三个国家是在晋国分裂出来的,也就是它们不能共存   齐晋在春秋都是大国,晋国实力应该更强点,因为它分裂了三个国家都是战国七雄里面的   楚国位于长江流域的大国,但是它嗜王号,号召南方各国,所以它的实力也不会在齐国之下   秦国在穆公时期开始强大,但是隶属西岐,中原...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